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评选出一份“最令人讨厌的沟通方式”榜单,结果,“讲道理”名列前茅。
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总爱以教导者自居,无论你遭遇什么难题,他们不关心你的个人、你的感受,却能搬出一大堆大道理,让你原本想说的话,瞬间咽回肚子里。
做事情确实要讲道理,但是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并不需要有人来教导,尤其是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想听的并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安慰、鼓励和理解。
人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找答案,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纳。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共情”,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中提到一个观点: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在伊尔斯·桑德看来,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能让来访者可以毫无负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负面情绪可以宣泄出来。
伊尔斯·桑德《共情沟通》中总结了三条锻炼共情力的建议,这些建议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尴尬。
建议一:倾听,就是有限的信息和沉默,如果我们想让话题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放慢节奏,一次解决一件事情就好,能否对问题深入沟通才是关键。
控制节奏,记得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不要让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的刺激,因为这可能会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你可以事先斟酌好几句话,以备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时说出来。
建议二:复述,复述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往往能带来不俗的效果。
复述带来的诸多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协调同步的机会。练习复述的方法就是把你耳朵听到的话重复一遍,在复述之后,你可以通过提问来向对方确认。
复述可能听起来易如反掌,但能够真正做到却绝不简单,需要你反复练习巩固。大部分人易犯的问题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倾听者复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别人会很难准确记起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建议三:同情,我们练习同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感受,并告知他们我们感同身受。
通过想象对方的实际情况,尽管可能有时猜测不准,但对方往往会对主动理解他们处境的行为表示赞赏,这会激发他们展示更多关于自己信息的想法。
表达同情的要点并不在于说什么话,而在于运用好面部表情和说话语调。声音和面部表情可以跟随对方的情绪同步变化,只有这样对方才能真正感觉到你理解了他们的心境。同情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话语来表达,仅靠一声饱含同情的叹息就能做到。
共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能力,它是一种基于情感和心理的人际交往技巧,是人类与人类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石。共情能力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共鸣和同理心,并通过积极的回应和支持,促进他人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共情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