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如果没有意识到观众的存在,人类大概不会想到穿衣蔽体以遮羞。男人大可不必洗脸、除须、西装革履、温文尔雅,每天都显得那么绅士,大可三个月洗一次澡,五个月换一次衣,索性连衣服也不穿,任凭毛发滋生以蔽体、保暖,就像猿猴一般;女人大概也不用去疯狂地购物、添衣、买化妆品,当然也不用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去化妆,往脸上涂那么多东西,自然也不用花钱去整容了。继而,我们也不会已经衣食无忧了,还在拼命地工作、发展事业、努力赚钱;也不会看到许多人已是身居要职,还想步步高升,无非是声名所系,为了博得更多观众的赞许、鲜花、掌声而已。如果没有观众,你自然也不会和邻居攀比谁的房子更大些,谁的车子更上档次些。
如果你一个人居住在一个荒岛上,岛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有华衣丽服、有金银玉饰,刚开始你可能欣喜若狂,因为你获得了一笔可以炫耀一辈子的宫殿和财富。你可能一天换十次衣服,并且把能佩戴的金银玉饰都穿戴上,但是如果你在荒岛二十年中却没有一个客人来拜访过你,那时你恐怕不再将你所拥有的宫殿视为财富,你也不会一天去换几次衣服了,也不会再将那些烦人的东西戴在身上,你甚至连衣服也懒得穿了,而只是弄点东西吃了以后光着身子躺在草丛里,无聊地晒着太阳。所以,没有观众很多企业会倒闭,经济发展不起来,政治也难以为继,因为不再有那些人为了声名而贡献自己的才能。没有观众、甚至连整个社会都很难运转起来,可以说观众就是一种动力。
那么观众何以有如此威力,能够左右个体的行为,以至于影响到社会运转呢?从心理学上讲,每个人最早的观众是他们的父母或抚养者,正是有了父母这一角色才使得观众能够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知道,人是自然的延伸,在人身上存在着一种生物界共有的本能原则,那就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原则,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回溯到趋利和避害这两个动机上来。在婴儿时期,每个人像一张白纸,不知对和错,也无善恶是非等观念。是父母用他们的言行给了我们一套世界观,一套反应模式。全世界的父母教育孩子无非两种方式:要么奖励,要么惩罚,而奖励和惩罚则刚好对应我们生命趋利和避害的本能。父母正是用一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惩罚来切合婴儿们的趋利避害本能以达成对下一代的规范和教育的。所以婴儿会受到监视,如果表现很差,就会受到惩罚,失去很多好吃的食品或好玩的玩具;如果自己表现好了符合父母所倡导的,那么就会获得奖励和表扬,从此婴儿的内心观念中就会刻印下一个父母原型。婴儿就将父母所扮演的这个奖惩角色内化为一种内在观念规范,这就是从外在父母变为内在父母的一个过程,从此人们观念中就根植了一个观众原型,人们也就学会了依据积极和消极两种信息反馈来行事,人们总是在取悦这个观众以获取一种积极的信息反馈。而在婴儿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角色,但这些社会角色都无一例外是通过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惩来与他们交往,他们的观众更多元了,同时也被卷入一个更庞大的观众网中去。这些外在观众也会内化为内在观众,以至于人们在独处时也会被一种内在观众约束,也得注重一下自己的言行,人们也往往习惯了按照那个内设的观众的眼光去行事。
于是我们如今就可以看到观众这个角色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凡是有人的场合,当你走到大街上,你首先发现的是人们都穿了衣服,然后他们往往都是按照一种标准和定位来给自己打扮的,青春靓丽的、漂亮时尚的、庄重成熟的、流行的或是品牌的。年轻人的头发经过了精心的整理,可能还会花上两个小时去化了妆,他们如此塑造和打扮自己,无非他们身边充满了观众,他们的费时费力是因为有了一种观众期待,所以当你在他们面前走过时,他们可能会挺挺胸、直直腰、甩甩头、迅速地用手整理一下发式,如果你对他们行注目礼或者打量他们一番,他们自然会很愉快的。人们花那么多功夫在自己的外表上,如此的关注镜子中的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感觉舒服,更多的是对得起观众,从而获得一点好评或赞许,至少不至于被观众笑话或嫌弃吧!这就是观众的奖惩角色的力量。
观众不是别的,他们就是会给予我们消极否定的或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的那种对象。当观众给予我们消极否定的信息反馈时,我们总不免感到压抑和难受;而当观众给予我们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时,我们会感到兴奋和开心。于是我们的行为表现就会被观众的眼眶所襄挟,而且这个观众无所不在。当我们置身于群体中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被群体的眼光所左右,就算你境界修养再高也难置身其外;而当我们独处时,那个内在观众就会起作用,它往往存在于你的各种观念和认知之中,时刻地向你发出一种规范信号。
当然前面所举的只是对于外表和形象的观众,我们每个人都还有更深层次的、带给我们影响更深远的观众,比如,我们对于社会地位、事业成败和人生价值的观众,我们往往会去与别人比较车子的档次、房子的大小,我们会嫉妒邻居,会拼命地工作、学习、创业,会渴求财富、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为别的,是因为我们有着无所不在的观众。
不管是历史上那些成就霸业,缔造盛世的君王,还是那些能运筹帷幄,文韬武略的谋臣贤士,不管是学富五车的文人骚客,还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巨贾,不管是圣人还是凡人,他们都只是观众眼眶里的表演者角色。即便是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他走得出朝廷庙堂,却从未走出观众,不然,他为何像发微博似地将自己归隐南山的状态写成诗呢?显然,在他心中还有读者,还有观众,那些要想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会让自己的行为对得起历史时空中的亿万观众,而小人物也会尽量表现好,以期邻居或是圈子里人的肯定、赞许。观众无处不在,你我盛装巧饰无非是携带了一种对观众的评价期待,你我兢兢业业、发奋图强、奋斗一生,也无非是有了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评价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