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及心理辅导方向毕业的心理系研究生,有6年 心理辅导经验的高中心理老师,我常常听学生诉说他们的故事,从故事 寻找“出路”是个有意义的过程。有一个“故事”对我个人启发颇大,想与大 家分享。
2012年10月,有位高三的男生小杰(化名)来找我做心理咨询。当他走进咨询室时,我便认出了他:“高一 的时候我负责你们班的心理课,有一 回下课你还给我送了一朵纸花。”他腼腆地说:“你还记得。”他告诉我,他正在经历一次情感的挫折——女朋 友向他提出了分手,又和班上的另一 位男生很亲密,使得他情绪很糟糕。通过几次交谈,我了解到小杰是一个 有才华的男生,不仅是摄影社的骨 干,还是电脑程序编制高手,性格比 较内向。等我掌握了他的一些心理特 点和表现后,我开始对他的行为和想 法做分析,希望引导他慢慢走出失恋 的阴影,但是我布置的行为练习他不 能积极配合完成,我有点着急:“如果你的态度一直这么消沉,我也没有办法帮你。”他沉默了一会儿,竟然说道:“我知道你也帮不了我,所以我来之前也没抱什么希望。”不知怎的,当时的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冒犯。完成了当天的咨询后,他依然经常给我发短信,诉说着他的种种心情,我感觉到 他需要一个听他说话的人,但我一想 起他对我的“冒犯”,他的这种信息轰 炸让我感到越来越厌烦,有时候我就采取只看信息、不做任何回应的措施,好让他领教一下不积极配合心理老师的后果。
没多久他介绍了一名高一的女生来找我,名字叫可可(化名),她的父亲酗酒,母亲对她的关心不足,长期处于缺少安全感和温暖感的家庭氛围里。第一次会谈结束时,可可告诉我:“小杰的事我也知道,他经常给我发短信,他的短信挺烦人的。”当时的我竟然不理智地迎合道:“对啊,我也被他烦死了。”当时她微笑着离开了咨询室,但我感到自己为图这“一时之快”很不妥当。在接下来的咨询中,可可进一步向我袒露——她渴望被异性保护,渴望能得到异性身上的“温度”,于是,她总是陷入短暂的“爱情”中……家庭温暖的缺失是引发青少年早恋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我发现她与小杰一样放纵自己沉浸在非理性的情感世界里时,作为一个女孩妈妈的我对她这种“飞蛾扑火”的想法感到失望,有时候会严厉地告诉她女生要矜持一点。有好几次,她都会低着头小声地问我:“你是不是觉得我很烦?”虽然我矢口否认,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还是在发生——她不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不时沉默,欲言又止,还让我多说话……因此我也变得更加心急,我担心她这样下去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恶果。于是我做了一个原本认为很理智的决定——把可可转介给另一名校外辅导员小吴。为了减少可可的顾虑,我告诉她转介的原因是希望她也能听听一名男性咨询师的看法,她答应了。小吴是个细心的咨询师,他每次都会做详细的个案记录和计划下次会谈的咨询技巧,和我商量遇到的问题,有一次在咨询室见到可可,我问她:“最近感觉好点了吗?”她说:“你是指我的问题吗?一点都没有好过。”我关心问道:“最近和吴老师聊得怎样?”她说:“他是个很好的倾听者,比你好!他比你更理解我和接近我!但是我觉得他还是没办法帮我,当然你也帮不到我。”她每一个重音都刺痛着我,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让她对我说话如此不客气。我原以为自己是一个很会听故事的人,但是接连两次被两个学生“侮辱”让我心情也变得不安和糟糕起来。我决定还是先冷处理这件事情,于是我开始对可可不闻不问,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见可可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的一句话:“有时候我太苛刻了,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好像到了绝路才痛快。”看到这句话我突然感到鼻子很酸。
我过早把可可“推开”,这对于可可来说,仿佛是一次“被抛弃”,正如她在家庭中所经历着的;而当小杰和可可先后对我出言不逊时,我没有反省而是采取了无视、不闻不问或是转介的方式。反思这两个个案,我都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从而忽视了来访者的真实的、内在的感受:我错过了把握来访者的负移情作出关键性的辅导,反而是以冷漠、逃避处理:自尊心让我用“人身攻击”来解释来访者的话语,从而听不见来访者话语中的失望、无助、沮丧、自暴自弃等内心活动……我反思着我过去做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