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于是我决定和可可在微信朋友圈聊天,希望这个非正式的心理咨询平台让我们更像朋友之间的聊天。有一次我们针对朋友圈里的一副漫画展开了对话。漫画的内容是男生面对朋友的困难表面上不在意,内心里却很焦虑,不知如何能帮朋友:女生表面上则会做出很关心人的样子,但是内心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对方。她半开玩笑地说:“你也是这样的,对不对?”
看到她这么评价我,我感到有点难过,一边平复着自己的情绪,我一边想:“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她经历了什么?我们之间的相处让她有什么感受?”反复思考后,我回信给她:“你一
直也认为我只是表面上在意你,实际并不在意你的,是吗?”过了很久她才回了一句:“反正根本没有人会在意我。”我被她的话震住了,她在责怪我,像责怪家人对她的漠视一样责怪我,我决定向她坦诚:“我一直想跟你说声对不起,因为很多没有顾忌你感受的随意话,因为对你行为的批评,或是对你后来的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心理老师的作为,
但是我都做了,我觉得自己很不称职。”她回复:“你说的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做不到。我很痛苦,每天都很痛苦。”原来我之前说的话在她看来就是道理。的确,心理辅导过程中关键
不是心理老师做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而是来访的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所以我感到羞愧。这次对话让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她说我不够接近她,也让我听到了可可话语背后的需求——“我需要无条件的关怀与陪伴”,同时也是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更接近了可可。
小杰还是会不时给我发短信,为什么我有时候不回他的短信,他依然还能自顾自地发7我思考着。有一次他没预约就走到咨询室找我,他还是那种阴郁和痴情的样子。他告诉我,因为太生气,他在前女友面前把装满彼此照片记忆的手机摔到了地上。他知道自己太冲动,如今不知道怎么开口告诉爸爸这件事情,所以现在向同学借了一台“傻瓜机”,不能上网,发信息受局限了很多。他依然在我面前强调——“我这一辈子不会爱上别人了,我要等她。”他和可可一样,都存在着青春期少男少女共同的特点——对爱情充满不现实的幻想和期待。我站在一个长者的角度觉得他们太傻,也许这正是我一直无法走进他们内心、发现他们的需求和秘密的原因。在小杰面前,我一度失去存在感,曾经对他说的痴情话很不耐烦,怒其不争,但那天当我去感受他话语里的情绪后,我也向他坦言:“从你给我发的信息中我感觉到你的痴情,也感觉到你很渴望有人听你说说话。虽然我依然感觉帮不到你,但是希望我能做一名陪伴着你度过这个时期的好友。”小杰一向不苟言笑.但是那刻他笑了,望着我说:“我身边很少能听我说话的朋友,你能听我说说话就很好。”于是,我听出了他的需求——“我需要聆听而非指导”。其实回想这一切,当时他认为我帮不了他,依然愿意把心底的话告诉我,还给可可引荐了我,已经证明他信任我。而当时的我却纠结于他没积极配合自己的建议,实属我没有感受到他的真正需求。
作为一名高中心理老师,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一名充满使命感的使者,这个生涯故事却告诉我,我的工作可能并没有那么神圣和伟大,我的指导也不见得有效用,相反,我应该朝着一名忠诚的陪伴者努力——认真聆听每个学生话语,听出他们话语背后的情绪,发现故事背后不能告人的需求和秘密。或许我需要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议,或许我不需要提供什
么建议,或许我的建议会被采纳,又或许我的建议会被忽视,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来访的学生是否感受到我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许多来访者,特别是经受情感挫折的来访者其实最需要的还是陪伴。这就是陪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