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第三单元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形象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和同一性的认知。包括三种成分: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品行成分。
1.自我概念的特点
◆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2.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自我同一感就是自我认同感。
1.艾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
◆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接纳,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
向
◆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
◆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马西亚归纳出解决青年同一感危机的四种方式:同一性确立、同一性延续、同一性封闭、同一性混乱(扩散)
2.同一性征候群
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征候群的特点归纳为:
◆同一性意识过剩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
◆与他人距离失调
◆时间前景的扩散
◆勤奋感的扩散
◆否定的同一性选择
3.延缓偿付期
延缓偿付期:青年在青年期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时期可以称为青年对社会的“延缓偿付期”。
这是一种社会的延缓,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延缓,所以也称“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青年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2.青年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定时期。
3.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因素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④.思维发展的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
⑤.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
⑥.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
◆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个体的自我调节因素
◆社会历史时间和个人遭遇的非规范时间的影响
★道德认知——道德推理的发展
柯尔伯格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一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
一阶段2:功利取向
水平二:习俗水平
●阶段3: “好孩子”取向
一阶段4: “好公民”取向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5:普遍道德原则取向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归纳为:
1.道德发展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2.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而第6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抽象的,适于全人类,但却是难以实现的。
3.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只能决定道德发展的内容和速度,不能影响道德发展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