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文化被定义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一群人所共有的习俗、价值观、态度、信仰、性格特征和共同行为(Skovholt & River,2003)。除此之外,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不同社会文化群体所遵守的特定的限制其成员行为的规范的总和”(Poortinga,1990,p.6)。文化也可以被看成“记录知识、技术和态度的方便标签,人们不断地学习并使其得以世代相传。因此,文化传承发生在一种物理环境中,在这里,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时间,以及特定的刺激物都获得了特殊的意义”(Segall,1979,p.91)。文化群体的一个更宽泛的定义是“一群有着共同目的、需要,或相似背景,彼此确认身份或相互联结的人”(Axelson,1999,p.3)。
文化包含的内容有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性取向、残疾状况、职业、饮食喜好等(Pedersen,1991,,197)。我们每个人同时属于多种文化,其中哪一种显得突出,则取决于时间、空间或情境(Pedersen & Ivey,1993)。有些文化群体有准入门槛(例如,一个人必须要上学,通过考试才可以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有一些是由生物因素决定(如年龄、性别);还有一些是个人的选择,尽管它们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宗教信仰、素食主义等)。
甚至人的发展的定义似乎也要从文化的角度考虑。例如,有人(McGoldrick,Giordano & Garcia-Preto,2005b)认为:东方文化将人定义为社会性存在物,从个体共同情感和相互关联能力的发育水平来界定发展。与之相反,许多西方文化的出发点是将个体定义为心理的存在物,并从个体自主地发挥机能的角度来界定发展。(p.3)
虽说了解某一种文化的一般特点是重要的,正所谓由滴水可观海(关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一般特点,有一些非常好的书提供了概述,例如,D.RAtkinson & Hsckett;1998;McGoldrick,Giordano & Garcia-Preto,2005a;Muran,2007;Pedersen,Draguns,Lonner & Trimble,2002;Ponterotto,Casas,Suzuki & Alexander,1995;D.W.Sue,1999),同样重要的是不要妄断同一文化群体中的个体都是一样的。事实上,群体内部通常比群体之间有着更大的差异性(D.R.Atkinson,Morten & Sue,1998;Pedersen,1997)。例如,虽然爱尔兰人一般被描述为喜欢开玩笑的、擅长将故事的、爱幻想的(参见McGoldrick,2005),但并非每一个爱尔兰人都是这样,有的会与此截然相反。
群体内的个体在种族认同,或者说对所属种族和文化的认同程度上,也会存在差异(Fouad & Brown,2000;Helms,1990;Helms & Cook,1999)。例如,在美国,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成员(如非洲裔美国人)对自己种族的看法通常会从最初的贬抑发展到尊重和欣赏;而对于欧洲裔的美国人来说,人们则希望他们能够放下目空一切的特权身段,明白自己所处的代代相传的特权地位,进而为促进社会公正而努力。
当人们从一种文化背景迁移至另一种文化背景时(如从越南移民至美国),文化保留(enculturation)和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议题。文化保留是指保留自己本土的文化规范,而文化同化则是指对移民国主流文化的采纳(Kim & Abreu,2001)。从其他国家来到美国的成年人通常继续保持他们原有的文化,然而他们的孩子则迅速融入到美国的生活方式中。这种文化价值观差异通常造成家庭关系的裂痕和紧张气氛,父母为此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的子女不再保留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穿着习惯,行为开始追随不同的文化规范。当儿童适应文化的速度超过父母,对新语言的掌握胜过父母时,有些家庭关系会变得紧张,家长原有的权威动摇了。孩子们往往要为父母当翻译,家长不能辅导家庭作业,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家庭等级制度,令家长们感到担忧。
很明显,当助人者和当事人种族身份不同或文化适应水平不同时就会影响到助人过程。因此,助人者在助人过程中需要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人(Skovholt & River,2003)认为,助人者需要考虑:(1)当事人所属文化群体共性的经验、特点和需要;(2)当事人个人的经验、特点和需要;(3)人类的基本需要----那些对所有人而言共同的需要(如食物、住所、尊严、尊重)。因此,对一般文化特点的了解能为我们提供背景信息,让我们了解社会性力量对当事人的影响,但是助人者同样需要就人论人地了解当事人。就是说,助人者要努力发现对不同当事人来说什么助人技术最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