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不同当事人对于改变的准备程度有别。一些当事人无意接受任何形式的帮助;一些人想更多地了解自己;还有一些人已做好了改变行为的准备。普罗罗切斯卡等(Prochaska,Norcross&Di-Clemente,1994,2005)总结了改变的五个阶段。
前沉思阶段。在此阶段当事人没有意识到需要改变,或者缺乏改变的愿望。此阶段的当事人缺少对自己的问题的了解,忙于否认自己的问题,并经常责备他人和社会造成了自己的问题。这阶段当事人给旁人造成的烦扰通常胜过他们自己体验到的烦扰。
沉思阶段。此阶段的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承认自己要对问题负责。他们开始考虑要改变,但还没有积极地做出改变的决定。当事人因为害怕失败而滞留在这个阶段,并花费很多时间思考导致问题的原因以及思考改变的后果。
准备阶段。当事人承诺改变并为改变做准备。一些当事人甚至公开宣布自己要改变(例如,“我计划减掉30磅”);一些当事人做好了他的将与以前不同的心理准备(例如,“当我减肥后,我感觉更健康、更有魅力,会更容易去锻炼身体”)。
行动阶段。当事人开始积极地改变他们的行为和他们周围的环境。他们可能会戒烟,或开始学习。他们给自己流出更多时间或者决定结婚。在沉思和准备阶段所做的承诺和准备工作对这一阶段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准备好的当事人更清楚他们将要努力做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
维持阶段。当事人已经改变并尝试巩固改变,防止半途而废。改变过程并不是随行动阶段一起结束的,当事人需要几个星期或几年时间去改变并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 当事人也可能退回到改变过程的早期阶段,这说明改变顽固的过去是不容易的。这个阶段具有挑战性,因为永久的改变是困难的,这往往需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
助人者的目标是帮助当事人走过这些阶段,协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否要改变及如何改变做出决策,做出实际的改变,以及做出努力巩固自己的改变。走过这些阶段常常是非常需要时间的。因此,一个当事人可能会因为一个问题困在一个阶段数月甚至几年。而且,当事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分别处于不同的改变阶段(例如,同一个当事人,在戒烟上处在维持阶段,而在其人生信仰问题上则停留在前沉思阶段)。
跟前沉思阶段的当事人合作是很困难的(但并不是不可能),因为他们是被动受助(如法庭转介)而非主动求助。打个比方,面对前沉思阶段的当事人就如同推动一辆四方轮子的汽车,这比推圆轮子的车要困难多了。比较而言,和处于后面阶段的当事人合作会更容易些,因为这些当事人更愿意改变自己。当事人对改变感兴趣比对改变抵触更有利于助人行为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