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价值条件引发儿童自我概念与内在经验间的冲突。比如,一个母亲可能传递给一个小女孩这样的信息:她对弟弟的讨厌是不被接受的。这个女孩可能觉得为得到母亲的爱,她必须做一个好女孩,所以,她可能会否认自己对弟弟的这种讨厌。因此,她学到的是“她的感受是不被接受的”,而不是“她可以讨厌弟弟,但不能伤害他”。再如,一个小男孩在受到伤害,或是因面对困难而感到无助时,他哭了。他的父母因此而惩罚并嘲笑他。小男孩可能会压抑自己被伤害和想要以来的感受,变得及其独立,以便能够维持父母对他的赞赏。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外在强加的价值条件取代了机体评价过程。当厌恶和渴望依赖的感受被唤起时,这些孩子无法对其识别,只能一味地压抑这些感受。这样一来,他们失去了与自身内在体验的联系。
对儿童来说,只有自我经验同他人之间的反馈一致时,他们才会体验到积极的自尊(例如,一个小女孩觉得自己有拉小提琴的天赋),而周围的人也告诉她她确实有这样的天赋)。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依赖于他们与重要他人互动时习得的价值条件。一个有太多价值条件的孩子不能对自己的经验保持开放、接受自己的感受、活在当下、自由地作出决定、拥有信任,同时拥有敌对和喜爱的感受、拥有创造力。他们的自我感受是矛盾的。
成都心理咨询师认为儿童需要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以适应家庭和社会的生活。很多时候,他们不能按照自己所有的内部需求来行动,或是让需求立即获得满足。因为世界并不完美的,而且,自身的需求往往也会与其他人的相冲突,比如,父母不可能总是随时随地地满足婴儿的需求。此外,父母也不能允许孩子伤害兄弟姐妹或是其他的孩子。因此,在帮助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所采用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父母可以试着去理解那个女孩的感受,但同时也可以设定限制(例如,“我知道你对弟弟很生气,但是你不能伤害他”)。这个女孩可能会感到沮丧,但不会否认自己的感受。同时,她能够学会体验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更能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来疏导它。反之,如果父母羞辱孩子(例如,“真正的男子汉是不哭的”,“闭嘴,否则我会让你哭的更厉害”)或者否认孩子的感受(例如“你并不讨厌你的老师”,“你根本就不伤心”),那么孩子将会对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因为,孩子可能正在感到悲伤或愤恨,可父母却说这些感受并不存在。如此一来,他们应该信任什么呢——是自己内在的体验,还是父母告诉自己的体验?如果孩子不去在意父母的话,他就会面临失去父母赞赏和爱的风险。如果孩子不去在意自己的内在体验,而是努力地取悦他人或是听从于价值条件,那么他将丧失自身的感受。我们很容易发现儿童是如何变得不再信任自己的内在体验的。儿童必须要生存,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父母的关注和“爱”,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体验。
当价值条件开始弥漫,机体评价过程也就丧失了功能。对自我的觉察被削弱,从而不能够体验或识别属于自我的感受。比如,当一位妇女被丈夫言语和身体虐待时,甚至不会感受到愤怒和伤心,因为她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当人们不能允许自己拥有自己的感受时,他们经常会感觉到空虚、虚伪或者缺乏真诚。缺乏个人感受上的真诚会导致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分裂或不一致。这便是焦虑、抑郁和防御性关系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