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微心理7:别人并没有洞悉到你的小失误
我周末的时候大都选择出去走走,有时就会去一位大学同学那里坐坐,每次去,我的那位同学都会对我抱怨自己的男朋友不好。她说自己都生气了,表现得很明显,男朋友就是看不出来;自己虽然没明说,但已经很强烈地表现出想要一束玫瑰花,可男朋友就是没有察觉到,只给她买了很多水果我只得告诉他,男朋友不是不喜欢她,如果不直接告诉对方,他真的感觉不到。
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高估自己传递自身感情和意见的能力。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言行举止中的小细节小线索,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能意识到,并认为别人会从中推断我们的态度。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这就是“被洞悉错觉”,别人觉得我们很正常,而我们以为自己被洞悉了。
“被洞悉错觉”会让我们过度紧张,所以,女孩子们下次出门时就不要那么过分注意袜子的颜色了,那只是“被洞悉错觉”。
微心理8:你是怎样从不喝酒到喝酒的
有心理学教授研究过一份关于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喝酒的调查问卷。
问卷要求学生们回答自己和别人对喝酒的态度,问题分别是:“你对校园中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你觉得其他人对于喝酒的风气有多适应?”打分标准是:1是最不适应,10是最适应。结果显示,大家对自己的适应性评价的平均分是5、3,而估计别人的适应性是7、0,可见,大家都高估了别人对于喝酒的容忍度。
这当然是一种人众无知现象,也是一种归因错误。但是这种现象让大家都觉得,如果自己不喜欢喝酒,就会被当成异类。所以大家都隐藏自己的真实意愿,而努力表现出喜欢喝酒的样子。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对于喝酒的适应性就上升了。这个过程被称为内在化人们慢慢调整自己的态度,慢慢将群体的标准内在化,接受群体的标准,无意识地迎合群体。你是不是也是这样“适应”了喝酒?
寻找错误的根源:聚焦观点偏见和自我觉知
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情境体验的不完全,以及自我意识和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往往会犯归因错误。然而,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
微心理9: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为什么我们总是偏爱自己,倾向于用情境因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常常忽略情境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分别作为行动者和观察者时,观察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心理学家斯托姆斯做过一项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将被试分为行为组和观察组。随后,研究人员要求行为组被试以两人一组的方式进行谈话,而观察组的被试以两人一组的形式在旁边观察。一段时间后,通过询问,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行为者都认为情景特点比较重要,而大多数观察者却认为个性品质比较重要。之后,研究人员又让部分行为者和部分观察者观看谈话录像。使行为者可以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谈话行为,观察者可以以“当局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环境。结果,更多的行为者对谈话问题进行了内部归因,观察者则重新评估了行为者在谈话中的个人因素。
可见,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我们所做出的解释也会不同,要想降低归因偏差,我们就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充分考虑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