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微心理10:我们不可能看见所有情境
我有过多次这种经历,新认识一位朋友,若是他滔滔不绝地跟我说话,我一般会说:“你看起来很外向啊,也很幽默。”这时对方大多会这么说:“你错了,其实我很内向的,只不过是因为和你熟悉了,在其他情况下我很少说这么多话的。”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际已经犯了归因错误。心理学家也指出,对于一个我们很熟悉并且在多种环境下相处过的人,在对其所做事情进行归因时,我们会更关注他所处的环境;然而当我们描述陌生人时,则会更多地认为他们的本性使然。比如让你描述你的某位老师是一个健谈的人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健谈的人。然而这位老师也许会说:“其实不是这样,它其实取决于环境。实际上当我参加会议或者是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我会觉得很害羞。”由于我们不能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下观察别人,所以,我们就容易犯归因错误。
微心理11:焦点在哪里,原因就在哪里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看见了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这往往导致我们对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作出错误的解释。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看似不太相关的政策,即要求审判的录像都从侧面拍摄,同时对审讯员和嫌疑犯给予同样多的关注。其实这项政策源于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试验中,被试被要求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这些录像有些聚焦在嫌疑犯身上,有些聚焦在审讯员身上。实验结果显示,如果被试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嫌疑犯是主动认罪的;如果从聚焦在审讯员的角度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尽管审讯员并未作出不公正的审判。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聚焦观点偏见,如果一个人是突出于周围环境之外的,那么,图形这个人看上去似乎就是所有事情发生的根源。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导致我们作出完全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要放宽视野,全局观察,看到事物背后更多的联系。
微心理12:你只注意你选择的东西
一位60多岁的妇女到医院看病。给她看病的医生在最近的三个星期里确诊了几十位病人,他们都患了“亚临床型肺炎”,都有“呼吸有些困难”这一症状。于是这位医生在听到妇女描述自己呼吸有些困难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将其诊断为“亚临床型肺炎”。这位医生又询问了妇女的一些其他症状,也进行了必要的检查。虽然其他症状及检验结果都不符合肺炎的特征,但医生忽略了这些事实,认为自己的诊断并没有错误。幸运的是,后来有一位医生发现了这一误诊,更改了治疗方案,才避免了铸成大错。
这位医生就是受了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在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下,人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范围或者目标上,他们的思维就会自发地屏蔽与目标信息无关的信息,进而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判断。日常生活中,选择性注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审查自己的判断和行为。
微心理13: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自己身上
小李是个耐心细致的女孩,在一家单位从事文秘工作。这份工作对她来说很适合,她踏实、细致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但是最近她却变得敏感、紧张,起草的文件也要一遍又遍地检查,总担心犯低级错误、出现问题这样,一份报告往往要检查十几遍,且交上后仍不踏实。原来,每次的报告都是小李一个人负责,虽然她很细心,但也难免有错误。有一次她上交的报告就出现了一处文字错误,弄得大家哈哈大笑。领导并未批评她,但她却陷入了自责中。
故事中的小李就是过分注意自己,所以就将错误全部归因于自己。实际上,单位体制也存在问题,小李的报告应该让别人检查一下。
心理学家指出,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时,我们更可能将原因归结到自我。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若是让学生们想象自己处于一种假定的情形中,那么倾听自己心跳声的那部分学生会更多地将这种想象的结果归因于自我。试验中的“倾听自己心跳声”就是一种让学生们进行“自我觉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