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微心理14:我们的观点总是在不断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在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的第二天,在询问投票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时,大部分投票者都解释说,是因为那个候选人很有个人魅力,并且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一年后,当他们再次询问这些投票者时,大部分人将选举结果归因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比如国家的良好状态和繁荣的经济,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将结果归因于候选人的人格特质。
事实上,当人们回忆某件事情时,通常会分配给情境更多的权重,也就是说,人们更倾向于用当时的外界环境解释事情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渐渐忽略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
回忆你小时候迟到的经历,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迟到是因为妈妈没有及时叫你起床,而忽略了自己在闹钟响了之后关掉闹钟,接着呼呼大睡?你是不是只记得父亲生气地打你,却忘了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要挨打?
微心理15:从新闻报道中看出归因偏差
有一年,一个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的名叫卢刚的中国学生开枪打死了他的一位导师和一些在场的人,随后自杀。事情的背景是:他没有得到奖学金,并且与一份和学术相关的职位失之交臂,而被杀的老师正是处理他的申请书的人。就此事件,当时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对卢刚的行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的媒体几乎都将凶杀案的原因集中在卢刚的个人特质上,而中国的报道则强调了卢刚生活的环境因素。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发现报道制度不同的现象,可以看出,文化也会影响归因错误。大体而言,美国人更喜欢高估内因而弱化外因,中国人却更多强调环境因素。这种现象也同时存在于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在发生经济丑闻时,日本人更倾向于认为问题是缺乏组织监控,韩国的企业管理者也倾向于承担群体失败的责任,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 人”,而不是归咎于手下的员工。
同样的道理,成长环境、语言习惯等也会影响归因错误。
微心理16:自利性偏差让你推脱责任
有一家的婆媳两人总是出现各种矛盾,这天,两人又吵了起来。原来是媳妇晚上回家的时候风很大,她不得不用力拽门将门关上。婆婆被很响的关门声吵醒,再也睡不着,于是对媳妇满腹抱怨,认为媳妇笨手笨脚,哪件事都做不好。并且感慨,自己的女儿就不会这样,她会特别照顾老人。
自利性偏差可以解释婆婆对媳妇的埋怨。自利性偏差使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于自己,而否认或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比如,人们通常会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我获奖是因为我有能力”,“我败下阵来是因为裁判不公平”。这在生活中很常见,老师也通常会把学生的成功而不是失败归因于自己。
但是,这种自利性偏差会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制度不公平,你下一次就不会那么努力;而如果你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那么你下一次就会继续努力。可见,对于自己的行为解释,我们更要小心谨慎,尽量避免自利性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