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三、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 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有自我理想形成。儿童常常在学校期间确立奋斗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学校中的同学关系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常聚在一起,相互影响,有理想者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无志者也有他们的天地,如玩耍逗乐、寻求学习之外的刺激,这些无疑都影响将来的人格发展。
老师也许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Pippert的研究表明,老师对儿童热情和鼓励的态度,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发展,使儿童敢于面对失败,将来更富于创造性。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利的。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得听他的,批评指责较多。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
老师与儿童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水平也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有一个关于老师期望水平对儿童影响的著名研究,即所谓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现象或期待效应研究。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雕塑家,有一天他创造了一个美丽少女的塑像。塑像完成后他不禁被启,己的作品迷住了,这个少女塑像太美了。Pygmalion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可惜少女是个塑像。但Pygmalion并不放弃,始终爱着这个少女,并期望有一天少女会活过来,成为有生命的、真实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的神,于是赋予少女生命,Pygmalion的期望终于成为现实。Rosenthal等人对教师的期待效应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假设教师的期望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这个学生的能力高低与否。他们首先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的智商水平相等。老师并不知道是如何分的组。但他们被告知其中一组学生有很大“发展潜能”,而另外一组则“无所成就”。随后的追踪研究表明,被认为是有“发展潜能”的那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被认为是“无所成就”组。显然,教师对有“发展潜能”组学生产生了较高期望影响了这组学生的学业,尽管这组学生实际上与其他学生并无明显不同。老师无形中给予这组学生较多的关注、鼓励,对这些学生的责任心更强,给予更多的训练和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也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自信,产生学习兴趣,更加努力。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