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四、社会文化和社会阶层因素
Krodber指出:“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种共同人格特征,即所谓民族特性。例如,一般认为马雅印地安人具有独立、勤劳、诚实等优点,但也有竞争性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与之形成对照,亚罗印地安人都是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掩饰。
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亦对人格产生影响。如爱尔兰社会文化强调人性本恶,因此爱尔兰人有较强的罪恶感。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以和为贵,忍让为美德,自以为善人多。
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如何保存和对个人产生影响呢?Linton指出,不同文化影响着子女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而对后来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学家Geertz对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加瓦岛上的加瓦人调查研究,发现加瓦人有突出的羞耻特征,这与母亲的培养有关,如母亲对儿童说:“在陌生人面前吵闹,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如果没穿衣服在门口被人看见,你会觉得羞耻。”“如果你向人借了钱,却无法还清,你会觉得羞耻。”小孩在父亲出现时,被期待表现出羞耻。因此,羞耻成为加瓦人文化塑成的特有的人格表现。
社会文化或规范影响着父母的思想和行为,父母的思想行为又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婴儿一出生便成为社会的一员,父母便会根据所处社会文化标准要求和衡量儿童的行为,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儿童又根据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正如Meod所指出,我们或多或少、无意识地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看自己、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特征。
社会阶层由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职业状况等决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阶层,即个体户阶层。不同阶层人群的价值观念、人生观等彼此不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求和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低收入家庭对子女较为严厉,对孩子的责骂或惩罚较多。贫困也是影响家庭稳定的因素,造成较多的家庭矛盾,家庭气氛紧张,如父母心情不佳,消极情绪向孩子发泄造成孩子的压抑,或者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缺乏良好管教方式,或者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忽视孩子的教育。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本身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若不注意引导,则导致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
相比之下,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比较注意对孩子的管束,要求孩子克制,强调责任感和成就,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看重成败,成就动机高,容易产生焦虑和内疚。
当然,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只是某种倾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