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众所周知,爱情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时常需要做出让步。但倘若恋人以自我为中心,坚持认为“我没有错“、“我就是这样”、“我改不了“,那就不会认为自己需要成长,每当遇到问题就自动化地向外归因,将妥协、改变的责任全部推向伴侣或其他外在因素。潜藏于其中的思维逻辑是:(1)如果你还想和我继续在一起,那就必须接受我现在这个样子;(2)我就是这样的,丝毫不会改变,如果你不接受,那就只能分手。如此一来,对方只有两种选择:(1)被迫忍受,但陷入痛苦的深渊;(2)无法忍受,伤心离开。如果双方都不愿做出改变或让步,那么势必会对彼此身心、双方家庭和亲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样的爱情与婚姻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现代社会中j许多伴侣都因过于追求自由或独立而选择分手,离婚率居高不下。事实上,不愿改变的坚硬外壳下,是不愿努力与成长的软弱,是缺乏责任和勇气的怯懦。反观《父母爱情》中,半文盲的江德福为追求安杰苦练毛笔字,婚后接受“三洗”改造,改掉吃饭吧唧嘴的习惯,学吃西餐使用刀叉,出尽洋相;一直倔强不肯随军的安杰选择妥协,踏上偏僻海岛,娇生惯养的她努力适应清贫日子,逐渐改变“小资产阶级作风”,学习做家务、挑水、拉风箱,糗事不断;两人坚守着对爱情的忠诚,愿意为对方做出牺牲、妥协与改变,与爱共生、一起成长,不断谱写着悠扬动人的爱情旋律。
”共生”的伴侣在一起时能产生独自一人不能获得的幸福与快乐。经过长期磨合与努力,双方的人生信念与价值观会不断融合、渗透,恰如《牵手》歌词中写的那样彼此“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两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默契,在思维方式、情绪感受乃至性格方面都会产生相似之处,甚至出现夫妻相。在《父母爱情》中稍加留意便会发现青年时安杰总刻意与江德福保持着一定距离;中年的安杰则与丈夫保持步调一致,而且常依偎在丈夫肩膀上:到晚年两人默契十足,俨然融为一体。从排斥到包容、再到融合共生的转换,诠释了平凡夫妻历经岁月打磨、将爱情转化为家庭亲情的中国式爱情轨迹。
《父母爱情》再现了”父母”一代人相濡以沫的默契、不离不弃的决心和平淡恒久的爱情,让我们感慨万千。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但我们内心向往爱情、渴望爱情的美好情愫却亘古未变——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