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二、同侪层面
青少年时期是朋辈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美国的研究发现,同伴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大于父母。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开始叛逆,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很难正确辨识危害和诱惑。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容易加入或形成帮派、团体等组织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那些课业不专、家庭不稳定的青少年,他们以这些形式来证明自己是强大的、不被忽视或是不被欺负的。他们把朋友的关系视为“同甘共苦”的关系。三五好友常常聚在一起,讨论他们这个团体内比较热衷的话题和事情。换个角度来说,同侪可以满足他们部分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自尊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每一个个体都需要他人和社会的认同,需要归属感。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感受到接纳和认可,才会发展稳定的自尊感和确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继而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同侪之间给予这种高度认同和强烈的归属感。因此,如果团体内有人有犯罪倾向便会很容易影响其他人,由此看来同侪团体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如果其发展方向发生偏差便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个人层面
人格的形成是漫长且具有阶段 性的。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 最关注的问题是“我是谁”、”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我呢”。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中的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12-18岁),埃里克森强调,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主要 任务是要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同一性,其发展危机为同一性的角色混乱。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迅速的发生变化,但是心理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属于“准成年人”。但是生理的本能和冲动助长了他们同一性 危机,他们会通过尝试毒品、喝酒以及其它偏激的行为来寻求自我同一性,证实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特别是周围的同侪在使用这些方式时,他们很容易被陷入其中不同的人格特质对生活的感受也大不相同,对处理生活中出现的状况便会显示在人格特质上。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通常认为自己是被家人 和社会抛弃的一个群体,是没有希望的群体,他们自尊心低落加之生活艰困,不免产生强烈的疏离感进而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嘲笑。也因为 如此他们在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学业上的压力时没有足够的信心及能力,显现出较低的容忍度,转而寻求偏激的方式所带来的慰藉。
四、学校层面
学校相对于家庭来说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所处的时间较长的一个环境。学生在这里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很多为人处世、应激的能力,很多学校忽略后者的教育。特别是针对一些已经处于边缘的青少年,学校一味地追求分数、升学率,很容易忽略这部分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和德育教育。笔者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述一个小男孩在暴风雨过后的早上,在海边帮助那些被搁浅的小鱼回到大海,他知道自己不能帮助所有的小鱼获得重生,但是他努力捡起小鱼放回大海,因为小鱼会在乎。小男孩的精神印证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教育之”育”首先应当从向人传授如何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心胸开豁,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会在乎”的美丽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