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第五,培育孩子的应对技巧。
应对与变化、压力、挑战或逆境等有关,是指一个人动用自身和社会资源,去处理所面临困境或困难的能力及过程。之所以不同的孩子经历过相似的困境后,发展结果迥然不同,差异的根源就在于应对方式或应对风格。比如,有些儿童在困境中磨砺出坚韧的品格和干练的处事风格,而另一些孩子则形成过于依赖和退缩的性格。前者有助于良性发展,后者则会让一个人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良好的应对方式或应对风格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但教育和培养的前提是,成人指导者(家长或老师)真正理解孩子的状况及其内心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提示,人生而性善,有向好的、向上的生长智慧。因此,每位儿童都在尝试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面临的挑战、压力或困境。一个攻击他人的儿童,也许可以归入行为问题一列:一个退缩的孩子,也许可以归入交往不良一族;一个在班级扮鬼脸的小朋友,也许可以归入违反校纪班规一群。但在积极心理学家看来,这些行为,无论是攻击、退缩还是搞怪,都是他们在处置或应对一些情境、表达内心愿望的手段,这些恰是教育的切入点或参考点。压力之下,除非感觉迟钝而浑然不知,没有哪个个体能够完全免受其影响,自然也不存在不对压力有任何反应的孩子。因此,即使是危险的行为,也可看作是他们尝试减压或减痛的努力,只不过,这些行为的效果不太理想而已。比如攻击行为,视其为行为问题和视其为应对尝试,这两种观点对于教育的意蕴是完全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家和积极教育学家持的是第二种观点。如何培育儿童的应对技巧,这里有一些建议:
1.不要轻易斥责儿童的行为,斥责只会使这些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而不是减少:
2.不要只简单地告诉儿童“不能做”或“停下来”,越这样说,这些行为就越停不下来;
3.引导孩子发现合宜的问题解决之道,习得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4.跟孩子讨论压力,设身处地地想像自己处在他们的位置会是什么样的,通常效果都不错;
5.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们的想法或计划可能会使问题更糟(比如通过“铁和血”【打架】来解决问题),让他们多一些理性的判断和思考是很有益处的;
6.长辈们是如何处置危机的,对儿童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7.管住嘴,但要营养好;迈开腿,但要锻炼科学:睡足觉,但要作息合理,这些是良好应对的保证;
8.家长要知道社区附近有些地方孩子可能会常去,可能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9.家长要鼓励孩子的创造和创新,并愿意为他们提供创造和创新的平台和机会:
10.鼓励孩子通过交谈、写日记、做诗或歌唱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
11.先自助再求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反复尝试仍效果不佳,就要学会合理求助;
12.打造一个温馨、舒畅、祥和而安全的家庭环境,使家成为孩子幸福的基站;
13.培养健康的休闲和娱乐方式,比如少看手机、少上网,多看书籍、多运动;
14.给孩子树立主动迎接挑战、做合理决策的榜样;
15.引导儿童看到事情的多面性:福祸相倚,顺逆共生,执随常伴,方圆互转,曲直交叠。
第六,培育孩子的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精神奖赏。奉献是一种大爱,是人间最可珍贵的正能量。真、善、美是人间最值得讴歌的,因为有奉献,才使得这世界充满了温情与希望。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古人就极为尊崇奉献精神,认为积德行善者有大福。在当代文化中,家长们也应特别注重对孩子从小培养利他行为,比如与小朋友分享玩具,鼓励孩子参与慈善捐助等。但由于当代文化中 竞争的因素被广为重视,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到目的可以运用任何手段)越来越有市场,相对而言,儿童一进入学校,奉献精神的培育或 多或少受到忽视。这是需要引起重视 的问题。
作为家长或老师,要培育孩子的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愿意为孩子 的成长倾注自己的爱,用奉献精神去 培育奉献精神,对孩子“表功”或用爱作为条件“要挟”孩子,均不是奉献精 神的表现。其次,为孩子提供奉献的机会。您也许不相信,让孩子多参与家务,让学生参与学校事务,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有研究显示,这些经历 与他们长大成人之后的成就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联。再次,带领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善事不分大小,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可以小到对他人说一句宽慰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和精神去激励其他人。只要力所能及,便是最好的。还有,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和命运,这种自怨自艾是负能量,不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当然,不抱怨并不代表不向孩子传递社会存在潜在危险的信号,安全意识教育与此并不矛盾。最后,要始终抱有这样的信念,未来的世界将因这批孩子的担当而更美好、更有希望。
第七,培育孩子的控制力。自控力是成功者的核心特征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列出了成功智力者的20个特征,其中与控制力有关的特征至少有7个,现罗列如下(保持原来的编号):
2.善于控制冲动;
3.知道何时该坚持:
7.努力完成任务并坚持到底;
10.从不拖延:
14.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办法;
15.集中精力直指目标;
17.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