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多与学生交谈,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甚至家庭环境等等,做好课前准备,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快速发现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下面我就从当代中学生心理出发谈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体会。
一、制定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我发现现在所教班级学生较为淳朴,但由于地域、观念所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由于长期较被动的学习,他们习惯于教师的灌输,因此思维不是很活跃,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显得较弱,学习上畏难情绪较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目标,细化教学目标,降低教学要求,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物理的信心。
如:电学的教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提出了“一节课一收获’’的教学要求,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确保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在初三物理新教材的电学部分,如一开始就讲电流、电压的问题,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起点太高。因此,我从电学中最基本的摩擦起电讲起,慢慢过度到简单电路,再到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一个缓冲时期,不至于因为一开始太难而产生畏惧心理。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征,制定出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的目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把握过程中,应注意明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地克服一刀切的弊端,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人性化的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引入生动而有效的学习情境
初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善于接受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大大增加,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使他们的兴趣能长时间保持并加以利用呢?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让情境教学贯穿于课堂,课堂中有悬念,有惊喜,有思考,有探讨 如:在上《惯性》一课时,我先把一个装有水的玻璃杯压在一张纸上,要求学生不接触玻璃杯,不能有水洒出,把纸取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无从人手,有的知道做法,但由于是装有水的玻璃杯因而不敢尝试。通过把这样的小活动引入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这时上课的效率就明显提高了。在讲课中,讲到“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我请学生针对“一切物体”举例,学生马上发现了问题:“气体有惯性吗?”课堂上又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发现那些对他们个人来说是真实的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但是情境安排应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应该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
三、安排丰富而开放的课堂着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积累,初中学生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其社会性、精神性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所以满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都较过去强烈和丰富;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有了提高,简单的说教式的教育已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我们的课堂势必要发生一些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要变成“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要变成“自由活动”,“师说生听”要变成“自主探索”,那么在这些背后,教师就要组织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有效参与。
如在上电学的《滑动变阻器》这一节内容时,以前我们都是先在教室里教会学生怎么使用滑动变阻器,然后在实验室里再按部就班地练习,但每次对这节内容考察时,错误率往往是最高的。今年在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一改以往的做法,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表,让学生放开手脚,A、B、C、D四个接线柱任意连接,同时移动滑片,观察电流的变化。当学生完成这次探究后,自己得出了结论,也自己得到了滑动变阻器正确的连接方法。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有了深刻的理解,正确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可见,有效参与是学生认知发展、有效学习的保证,离开学生思维的有效参与,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有效的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
四、结合社会热点为物理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尽快能接受我呢?通过对初中学生心理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逐步定向,导致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则来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他们在交流中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根据以上特点,我尝试着结合社会热点,课堂上巧妙地使用“网络语言流行语”,把“网络红人”引入课堂,缩小和学生的差距,增加学生认同感。
不久前有一款糖果广告语极为流行,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我介绍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水平光滑轨道上运动的小球不受外力作用时“根本停不下来”。全班气氛活跃,对该实验也印象深刻。
在学习《功率》这一内容时,我用了201 3年的一个网络红人作为例题,请学生估算沈阳地震时“逃生弟”1分钟跑下2 1楼的功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事,而是充满了乐趣。
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机械能》教学中的利用,既加深了学生对能量的理解,又宣传了正能量;“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物理角度可以和学生讨论分析哪些可能导致“贾君鹏”没听到一 物理学习的素材很多,如何从学生心理出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试想,某位教师年复一年,用着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的教学素材,过时的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他害怕改变,懒于改变,这样的教师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吗?能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既然我们面对的是在不同时代的学生,教师就应熟悉、了解学生,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一直记着一句话: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这句话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我愿我是一个弄潮儿,我愿我心永远年轻,我愿我永远是学生的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