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三、思维不开阔导致出现差错
数学中有很多问题,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很多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思维不开阔,不能找到准确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得到错误的方法和结论。这种差错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思维能力不够,做题的应变能力不强,从而不能顺利解题。这也是制约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认知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这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并采用分析法、综合法、抽象与概括、演绎推理等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规律,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联系,进而使静态的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去分析和思考。另外还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经常反复体验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评价不同的解题思路,经常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解决问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慢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不忘提高学生思维的策略,一个善于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所教的学生会在不长的时间里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思维不开阔导致的课堂差错也会逐渐变少。
四、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足而出现不该出现的差错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侯学生本来对所学知识已基本掌握,但学习积极性不高,无精打采,表现出无兴趣,本来能做对的题目也无法做对,导致差错。这种差错在认知心理学上认为是学生认知动机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从而使学习效率不高,出现不该出现的差错。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这样的差错,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使学生都能处于良好的认知状态中,这样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谓认知动机就是指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认知心理学中的不协调论认为,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也就是不舒适状态。当有关的认知因素发生矛盾的时侯,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及协调,学生会改变自己原来的行为和态度。当学生发现不能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新学习的内容时,会产生紧张情绪,从而产生好奇心及求知欲,并能积极地探索。如果解决了问题,原有的紧张感就会消失,从而会产生轻松感,进而增强了自信心。但是反过来,在学生遇到新知识的时候,如果怎么也学不懂新的知识,就会非常紧张,不平衡感就会得不到消除,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认知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良好的认知状态,并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状态,形成良性循环,从而避免上课无精打采,无故失误的现象。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害怕差错的再现,有时我们还会自己有意设计差错。对待差错,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到差错出现的原因,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看待这些差错,并找到应对策略,我们只要做到了把握认知心理,善待课堂差错,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检查、调整和评估自己思维的能力,就一定能更好地促进迁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