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过去的我一
紧绷着脸:“你怎么上课总是要讲话?语文老师又告到我这儿了!¨‘怎么搞的,你今天作业又没完成?明天叫你家长到学校来!…‘你们几个今天怎么又不带胸卡?学校检查我们班又被扣分了!”……哎,我这班主任当的,整个儿一个敬业的警察。“没办法,孩子们太小了,什么都不懂,我得死盯狠抓,只求别出什么差错!”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心得体会——怎一个“累”字了得!
现在的我一
没有了学生之间鸡毛蒜皮纠纷的处理,少了任课老师的“投诉”,免去了时时守着学生的烦恼,我“悠闲”地坐在办公室,准备我的课案、写我的论文、看着学校班级常规量化管理评分表中我班名列前茅的得分,享受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敞亮与惬意。心里那就一个字——爽!
善用阳性强化法,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阳性强化法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行为疗法,也称正性强化法。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该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要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该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从而促进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直至形成习惯,同时对不良行为予以漠视和淡化。该疗法的特点是“只奖不惩”。
初中生容易受暗示的认知特点说明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也决定了阳性强化法在初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较高的运用价值。发展心理学认为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飞跃时期的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非常渴望能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夸奖。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他们的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相反,在受到批评和惩罚时,会感受到重大的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阳性强化法“只奖不罚”的特点正好可以让他们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避免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 教师在运用阳性强化法时给予学生的奖励即阳性强化物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是他们所需要的、喜欢的、追求的,这样才能有较强的强化作用。当然并不是说阳性强化物强度越大越好。过大,可能造成动机过强,为奖励而做,否则就不做,同时也会造成缺乏后期强化的现象:过小,又无法达到刺激的强度,使阳性强化无效。作为阳性强化物的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一两块巧克力、一本小本子等:可以是活动奖励,如一场电影、一次班级自由活动;可以是精神奖励,如一种荣誉称号,一张小小的奖励证书等等;还可以是感情奖励,如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家校的通报表扬等等。此外,随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阳性强化物也要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良好行为固化为良好习惯时应最终撤销强化。
应用案例一
1. 通过阳性强化为学生提供良好行为表现的标准
2. 案例一:一天课间操,学生整队进入操场时我发现小吴又没有按学校要求佩戴胸卡。我扫视了全班后,装着没发现,用非常高兴的口气说:“今天所有同学都佩戴了胸卡,非常好, 老师很高兴!”再加一句“班长以后不定期检查,对那些一直坚持佩戴的同学我们要给予表扬!”这时全班同学都很开心,唯有没带胸卡的小吴满脸通红、一脸尴尬,只见他下意识地把身体贴在前一个同学身上,唯恐被人发现。是的,此时的他虽用不着再像以前那样绞尽脑汁地为自己编理由,但我相信他此刻一定比受到批评还不自在。从这之后,小吴很少再有不带胸卡的现象了。如此几次,我班佩戴胸卡的问题就成为了过去式。
本案例中我对全班按学校要求佩戴胸卡行为的表扬即正强化,是让学生意识到什么行为是良好的、被肯定的,而我对小吴没带胸卡装着没看见,就是对这种不达标行为的漠视和淡化。这种“只奖不惩”的阳性强化在维护了小吴自尊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包容、一种引领、一种鞭策呢?美国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推出一条原则:“给人一个好名声,让他们去达到它。"事实上,被你’赞美、包容的人会对你心存感激,哪怕做出再大的努力,他也不愿让你失望,这是人向善向美的本性使然。在班级管理中,在我不断的阳性强化下,班级的包干区打扫、学生作业的完成等问题都逐渐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