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在咨询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境:来访者要求费用打折,或咨询机构给予来访者费用优惠。这些会怎样影响咨访关系及效果?以下用团体案例辅导的形式展开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当来访者要求费用打折时
咨询师A先提问:“有一位来访者通过电话想要预约我,但她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费用。估计她是先从别人那里了解过我,特别希望我给她咨询,但她嫌收费太贵,说要便宜点,我告诉她这些事情不可能在电话中谈,需要在面接时进行评估,但她坚持要我给她打折,不打折就不来咨询。我跟她解释心理咨询的费用不是商场里买打折商品,需要细致的商量,而且需要机构的同意。但她只坚持自己的想法,最后她还是没有来。从她描述的状况来看,我知道她其实是非常需要心理咨询的,所以她没有来我其实有点内疚。我想问: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督导请大家先谈。有人说:“她不来最好。要知道,这么难缠的人,即使给她费用打了折,她未必会感谢咨询师,咨询效果未必好:她可能认为这是她应该得到的:有可能她一直用这种方式对待所有人:如果同意她费用打折,可能意味着咨询师在一开始就失去了主动权,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咨询中一直陷于被动。”
有人说:“这未必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因为来访者很需要咨询。最重要的是让她先来到咨询室,咨询师有机会和她见面,有机会面对面地来沟通,了解具体的信息,向她解释心理咨询的收费、减免费用的政策,如果她符合条件,让她按程请。"
有人说:“那如果不符合减免政策呢?她很有可能有受骗上当的感觉。还有些机构压根没有减免费用的规定。要说服她接受咨询机构的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她的现实检测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她一向只按自己的规则行事。对这样的来访者,在一开始,收费应该是一个不能讨价还价的要素,否则咨访关系很不稳固,咨询也有可能沦为一个被任意打折的商品,其专业性也会受影响。
大家看着督导。督导笑着对A说:“来不来咨询是来访者自己的决定。你解释清楚了心理咨询关于费用的规定,同时也留有余地,愿意在面谈时讨论费用的问题,并且把是否来咨询的决定权留给来访者,这些都是非常恰当的。在这方面,我看不到你可以再多做什么。大家刚才谈到一些对这位来访者的猜测,我觉得信息还不够明朗,无法做出判断,如她的现实检测性差、她一向如此行事等,可能还需要了解她要求打折的原因、她更多的人格特征。她把费用放在第一位,放在咨询效果、咨询时长等前面,这表明金钱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她咨询的一个重要议题。
“至于你的内疚”,督导对A说:“有一点我们需要了解:费用本身是一道门坎,有时候确实会把需要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拦在门外。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如果咨询师只做低收费或免费的咨询,咨询师很难健康地生活。从弗洛伊德开始,精神分析就是收费昂贵的,他认为这对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有好处。但咨询师本人可以选择在收费之外做一些低收费或免费的来访者的咨询,以此作为平衡。只是,这些低收费或免费的来访者,都是根据一定的程序,由咨询机构和咨询师的共同善意,以及来访者的情况来决定,不可能根据来访者在预约时的一句话就决定。
有位咨询师回应说:“您的平衡之说非常有道理。我想到了我认识的另外一名咨询师。她接了大量的低收费个案。她接的个案通常是问题较为严重的,她的收费又很低,因此她本人往往需要工作更长时间。这样时间长了,她本人的状态其实非常不好,似乎一直被来访者‘虐待‘。开始我以为是来访者的问题,但后来我发现这是她自己无意中制造出来的局面。她似乎对高收费心感内疚,所以收费一直低于市场价。是她自己吸引到这些‘剥削性,的’来访者的,是她本人的态度决定这些人用很低的费用让她工作的。她的来访者中除了低收入者,不乏中等或高收入者,但她甘心受剥削。我在想她的人格特征中是否有受虐性?她需要别人这样剥削她。”
督导回应说:“咨询师的收费模式确实反映出他(她)深层次的人格动因\自尊模式等。你能察觉到她的这一部分,表明你有很好的洞察力。但有些原因,可能比我们表面看到的更深。当咨询费被减免时“就这个部分,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有一位资深咨询师B举起了手。督导朝她点点头,请她讲下去。
“我有一位长程的来访者,属于人格障碍,在读大学时就在心理咨询中心找我做。当然那时是免费的,因为咨询中心对本校师生免费开放。后来他毕业了,刚开始时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高,但特别需要心理咨询帮助他渡过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如果收费,他肯定会脱落,因为付不起咨询费。以前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来访者,通常都只能很无奈地看着他(她)离开。但这次我想到也许可以做点什么。我评估了一下,我有时间做他的个案,我也愿意免费再帮他做。后来和中心商量了一下,中心也愿意继续为他提供场地和个案管理,所以我们决定再给他半年的免费咨询期。这也算是在这些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再帮他们一把,尽管他们已经毕业了。我和来访者谈清楚这些,他非常配合。我也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模式,做下来觉得感觉不错。”
咨询师A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心有所感。
咨询师C则说:“我好像没有你那么幸运,我给一位来访者费用打了折,效果并不好。这位来访者由于要做长程的咨询,在费用上觉得有些吃力。我们在咨询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和咨询机构沟通了一下,后来商量决定给她的费用打了八折。我把这个决定告诉当事人之后,我的来访者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我觉得她对咨询的投入度没有以前高。有一次我由于开会,咨询晚开始了一分钟,结果这位来访者在快结束时突然发火,质问我是不是因为她的付费减少后对她有意见。开始时我完全没有理解她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后来察觉到她这是运用了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她自己由于付费减少而减少了对咨询的投入,她认为是咨询师减少了投入,从而对咨询师有敌意。我的迟到本来和费用打折没有任何关系,但来访者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我没有及时察觉到她的情绪,直到她发火后我才注意到。" “你是怎么处理这一部分的?”
督导问。“我和来访者花了一些时间讨论收费打折对她的影响。这种影响以一种非常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她一向的观念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虽然费用打折是她希望看到的,但她潜意识里认为咨询师会因此降低咨询质量,她时时刻刻比较着咨询师打折后和打折前的表现,越比较越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她开始对咨询师有了负性移情,但她不愿意和咨询师直接谈这个问题,直到我迟到一分钟,她的怒火才终于爆发。"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可以看清费用对咨访关系的重要性。”督导说,“只不过这位咨询师很幸运,他有机会和来访者谈论这一部分。我相信咨询会因谈论这一点而有推进。而很多咨询师则会忽略掉这个主题,或来访者一直隐忍着,双方都不会碰触‘金钱’这个话题,但它会成为横亘在咨访关系中的一块隐形石头,双方都察觉到有些堵塞,但都不知道是什么。来访者对金钱的态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并不是收费越低越好。即使是打折或减免费用,咨询师也不能假设它们会自动让来访者在咨询中更配合。费用的问题值得咨询师和来访者充分讨论,不能把费用问题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