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取得成效
成效一:“以心育人”德育新模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全新途径,得到了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同。
教师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学校校风获得正面提升,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0 201 2年23班成为全国自主化教育实验“十佳”班级0 2004年以来,我校未发生过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极端事件。
成效二: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
“以心育人”的模式使教师从学习型向科研型转变,成功完成向教育科研型的过渡。班主任的管理也由纯粹的班级管理向班级发展转变。自“一二三四五”德育模式实施以来,学校已经开展德育沙龙活动40余次,有20多个班级荣获省市优秀班级称号,教师队伍素养得到显著提升。教师梁岗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班主任》杂志联合评为2012年“年度人物”,受邀到全国十多个地市州作经验交流。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要把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德育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的压力、成长的烦恼、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一特征是中学阶段成为多数人人生分水岭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学中,学生上课迟到、没有完成作业这些现象非常普遍,教师也往往把它当作偶然事件或者独立行为,没有放在心上,只是用传统的说教模式,甚至粗暴地用惩罚来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逆反心理更重,产生负面的抵触情绪,变本加厉地违反纪律,挑战老师的权威,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苍白,也应引起反思:为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吗?事实上,在德育实践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者深层次探索更科学的育人方法。
启示二: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握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在尊重个体中因人施教。
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环境的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是个人事业成功之本和幸福之源。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体魄强健,性格完善的健康人。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才能把握未成年人个性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学生个体心理档案:坚持自愿性原则,不强迫学生接受咨询;坚持私密原则,杜绝咨询内容外泄。在教育工作中,正面引导,以心育人,为切实做到因人施教。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向自觉性的转变;二是从单纯的心理辅导向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三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性和个体性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完善和全面性转变。
启示三: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我们采取的“以心育人”的全新的教育模式,就是让广大教育者要更新观念,了解学生心理,用关爱的言语和方式去面对学生,与学生共同协作处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增强人生责任感,在“自主、自觉、自省”下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成长为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