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一个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就骂那些在沙发上蹦来蹦去的孩子。孩子很生气,踢了踢滚来滚去的猫。当猫逃到街上时,一辆卡车经过,司机迅速让路,但伤了路边的小孩。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典型的不良情绪感染,指的是对比自己弱或者比自己低的对象发泄不满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不满和不良情绪通常是沿着由等级和实力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的。最弱的元素,从金字塔尖蔓延到底部,无处发泄,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疾病的感染。
“人是那么容易学会恨,学会狠心,却是那么难传播爱。”——作家野夫的残酷教育

经典的文学形象阿q,就是在被有钱人和外人欺负后,寻找不如自己的人发泄。没想到不但打了王虎,还因为饿了打了自己的小D。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然后“笑得很得意”。可见欺负弱者是很多弱者的共同出口。
上班等电梯的时候,总会看到妈妈和孩子。孩子可能刚上幼儿园没几天,所以每天出门总会哭,说不想上学,不想背书包。以前她妈妈总会蹲下来安慰他,劝他慢慢上学。
然而今天,她妈妈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大喊:“你打算怎么办?不想上学。好吧,那你来,我们回家。看来不揍你你是不会听话的!哭啊哭啊,神经病!我叫你赶紧背书包去学校,我一直拖拖拉拉。昨天跟你聊了那么久,我都愿意去上学了,还被老板批评上班迟到。你今天要让你妈挨骂了是不是?”
“踢猫效应”在人类中非常普遍,一般来说,人的情绪是受环境和一些偶然因素影响的。当一个人的情绪恶化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无力反击的弱者来发泄。这样就会形成清晰的愤怒传递链。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这个长链中的一环。符合自己低一等身份的人,往往会转移怒火。最终的接受者,即“猫”,是最弱的群体,也是最委屈的群体。
而当一个人沉迷于消极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会同时收到消极和不开心的事情。当他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的时候,他还是会把注意力放在不愉快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不仅“踢猫效应”持续,他自身对情绪的反应也会形成恶性循环,长期影响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情绪,每种情绪都不一样。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代表诱导事件;
B代表个体针对这个诱导事件所具有的一些信念,即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
C代表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你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你的信念决定的,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一层一层积累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