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世纪精英心理网www.028xinli.org
基本上失恋的人都会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点,拼了命想要忘掉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但是最终发现,越是想要忘记的人在脑中越来越清晰,内心痛苦不堪;很多失眠的人努力强迫自己不去想其他试事情,结果反而更加兴奋,大脑混乱,没有睡意。这一现象可用“白熊效应”加以解释。
"白熊效应"也称为反弹效应,它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DanielWeigner的一项实验。他要求参加者不要去想像一只白色的熊,结果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反弹,大家很快就在脑海里想到了白色的熊。在我们有意地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思维也开始出现无意识的“自动监视”行为,即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思考不该想的事,这使得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放弃对事物的关注。

真正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波逐流。别把某事看得非忘记不可,好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每天应该做的事情上,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忘了。人只能努力记忆,淡忘只能顺从自然,这就是思维的规律。
医学界专家指出,从医学角度来看,“白熊效应”会使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在遭受打击后,很容易进入回忆阶段,以致长时间难以摆脱痛苦的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未来的生活。中医学“七情”学说认为“忧伤肺”,尤其对老年人而言,机体机能本来就处于衰退状态,假如过度沉溺于忧伤记忆,可能会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畅。过多的忧伤不仅会降低老年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减弱,促使人体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时可致人死亡。诚然,也有一些老人为我们树立了成功战胜“白熊效应”负面影响的榜样,比如93岁高龄的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再一次被人们称为“世纪美人”,她一生中遭遇过许多灾难和不幸。故事很传奇,家庭生活却有点凄凉,光影交错的时光里,苦比乐,泪比笑比委屈比欢乐!但是秦怡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人不能总是让自己在痛苦中回忆度过,那样的的话太折磨人了。”用非凡的毅力克服了“白熊效应”的不利影响,最终成就了跨越苦难,跨越世纪的美丽!
在心理层面上,心理学家认为,“白熊效应”是一种思维反叛,具有一种反弹效应,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觉得思维和我们自己不是一个整体。明知道要睡觉,可脑子还在清醒,还在不断地回忆童年。对于这一相对轻微或致命的严重心理问题,通常的反应是尽力去忘却、把它推回到我们思想的“反面”,或重新审视它所代表的主题。心理研究发现,违背我们的直觉去做事情不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除此之外还会让事态的发展变得更加糟糕。